|
“橙色英雄”锒铛入狱
2011年10月11日,乌克兰首都基辅地方法院作成判决认定: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滥用职权干预乌克兰和俄罗斯2009年签订的天然气供应协议,致使乌克兰进口俄产天然气价格高于多个欧洲国家,已经触犯乌克兰相关刑法,故而对她科以7年有期徒刑并1.5亿格里夫纳(约1.9亿美金)罚金以弥补由她这一行为给国家天然气公司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在该判决作出之后,乌克兰检方又对季莫申科提出了多项新的指控,其中包括两项同“乌克兰统一能源系统”集团公司拖欠俄罗斯国防部的债务、逃税有关的指控和一起涉及采购医疗救护车,以及挪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资金有关的指控,等等。
前政敌的“全面胜利”
对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而言,应该说,他取得了与反对派斗争的“全面胜利”:一方面自己在2010总统大选中赢了季莫申科,一雪2004年与尤先科竞选总统败北而被迫辞去总理职务之耻,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将季莫申科赶下了总理宝座;另一方面,自己也报了当年季莫申科等反对派对自己的“刑事诋毁”一箭之仇,坐实这一头号政敌以及她的“帮凶”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各项罪名,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扔进监狱里;最后,但决不是最不重要的是,法院对季莫申科所作的有罪判决一旦生效,则毫无疑问,她将无法参加2012年的议会选举,更不要说2015年的总统选举了。季莫申科这一“眼中钉、肉中刺”一除,不仅天下英雄再无人堪当敌手,更无人“敢当”敌手,自己当然稳操2015年总统选举之胜券,真可谓“三喜临门”。
季莫申科的“美丽陷阱”
然而,虽则“三喜临门”,亚努科维奇却未必能高兴得起来:一方面,早在逮捕季莫申科被逮捕之初,欧美各国以及俄罗斯就表示对此案高度关注,并且不断地对一意孤行的亚努科维奇发出严厉的警告,而且随着事态的发展,警告的严厉程度也是变其本而加其利;而基辅地方法院的判决一经做出,欧盟和俄罗斯立即作出谴责,认为这是一场政治阴谋,并敦促乌克兰当局确保上诉程序的公开和公平;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代表欧盟发表声明,声明指出,一旦该判决得以执行,则欧盟将重新认真考虑对乌克兰的各项政策,这可能包括暂缓签订双边政治联合与自由贸易协定,意味着乌克兰加入欧盟并融入欧洲的步伐将不得不放缓。并且由于亚努科维奇10月17日在总统办公室里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表现出非常强硬的态度,拒绝重审季莫申科案。欧盟乃于翌日公开宣布,推迟亚努科维奇原定于10月20日出访布鲁塞尔并与推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面的计划,直至“更有利于欧乌双边关系取得进展的时候”。而普京也认为,自己是在难以理解,究竟是因为什么判季莫申科7年有期徒刑。——或许恰如此前《英国金融时报》社评所指出的,对亚努科维奇而言,指控季莫申科,不啻于南辕北辙。
因为:首先,不管其结果是亚努科维奇所愿意看到的与否,季莫申科一案所造成的影响已经使得亚努科维奇离自己2010年大选所设定和承诺的执政目标愈来愈远。在2010年大选时,亚努科维奇阐述自己的执政目标时,特别强调自己上任之后,“首要任务是团结乌克兰,消除因两大政治阵营对抗而造成的东西部社会分裂现象;在国内,推行大规模改革,促使乌克兰克服经济危机,争取10 年之内跻身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前20 强的行列;对外政策将会建立在同时与俄罗斯和欧盟发展互利友好关系的基础之上,优先与俄罗斯解决能源稳定供应问题,继续与北约合作,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而实际上,亚努科维奇上台后所采的政策实际上与各该目标背道而驰:其一,自他2010年2月就任乌克兰总统以来,当局就对尤先科政府的多名政府官员提出渎职或者贪污的指控,不断有前政府高官被捕和逃亡,其中包括前司法部第一副部长科尔尼丘克、前内务部长卢岑科、前经济部长达尼利申等,当然,还有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开始的这一系列对于前反对派的政治和法律攻势在多数人看来无异于此前的政治清洗,而这种成王败寇的历史重演,正如某些人所指出的,在相当意义上表明了:乌克兰当局不仅在开民主的倒车,甚至可会能使之前颜色革命所取得的些许成果灰飞烟灭。虽然,包括亚努科维奇在内的政府当局都在强调民主,然而这种所谓的民主是建立在恐怖的基础上的,除了与执政党保持紧密合作或者效忠于之,将别无选择。而这种高压手段毫无疑问将进一步激化既有的两大政治阵营的矛盾;其二,尽管亚努科维奇试图采取一种更具实用主义的特征的政策,平衡处理与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即无论是经济、安全还是外交上都不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避免此前政府一边倒的作法,既不一边倒向俄罗斯也不一边倒向欧美,而是以“多维外交”的方式,重新确定乌克兰实质上的“不结盟”选择。然而,从欧美和俄罗斯的反映来看,亚努科维奇的这盘棋可谓满盘皆输。《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的批评可谓一阵见血:尤利娅·季莫申科的判决的确开启了乌克兰同其最重要的政治伙伴——俄罗斯、欧盟及美国关系的新阶段。乌克兰政府下了全部赌注,但真搞不懂亚努科维奇如此究竟意欲何为!
其次,与其说对季莫申科进行定罪量刑是亚努科维奇政治斗争的胜利,毋宁说这更是季莫申科的战略性胜利。尽管亚努科维奇对西方社会的质问——“我们究竟要为社会传达出什么样的信号?只要身为反对派成员就可以犯罪吗?”——并非毫无道理,而且季莫申科也未必没有刑法上的可责性——正如有的评论者所指出的,季莫申科也有不少劣迹,如:2000年,她曾被起诉犯有走私、行贿和偷漏税等罪名;2004年,她被俄罗斯指控在任统一能源公司总裁期间向俄国防部官员行贿从俄罗斯走私大量天然气,季莫申科和丈夫因而被国际刑警组织通缉。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季莫申科担任总理期间乏善可陈:在政治上,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在执政时未能履行革命时对人民所作的承诺,切实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革故鼎新,发展民主和法治;在经济上,截止2009年,乌克兰居民收入缩水了15%,通胀率达到了12.3%,国家破产几近破产,而相比之下,虽然经历东欧巨变,乌克兰的经济和政治一样凋敝,但早在橙色革命之前,其经济已经渐有起色,以5%的速度在增长。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在橙色革命之后的几年里,当年的“英雄们”一直忙于争权夺利而无暇顾及政治改革和民生问题。也正是如此,再把选民重新推向他们之前革命的对象,亚努科维奇。——然而,即便如此,橙色革命在人们的记忆中并未被抹去,季莫申科仍然是“乌克兰玫瑰”!更何况她“灰姑娘”般的人生经历、端庄优雅的言谈举止、强硬的政治主张早已成为了乌克兰的传奇。在这样的背景和时机下——尤其是季莫申科阵营在选战中败给现总统亚努科维奇的情形下,后者选择对前者提出刑事指控,人们不仅会怀疑现总统的真正动机,当然也会更多地对季莫申科投以怜悯之心。故对季莫申科的这次审判无异于在政治上给她加了分。
最后,就季莫申科一案而言,亚努科维奇已经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那么,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早在10月12日,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便已指出:“乌克兰高层耍手腕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当然,可以打退堂鼓,正如亚努科维奇暗示的那样:判决不是最终的,接下来还有上诉法院,不过总的来说遗憾的是影响了乌克兰融入欧洲。然而,完全撤销判决,即受到各方压力的影响,基辅官方这样做将令自己名誉扫地。而上诉法院减轻判决是可以的,但这并不能够解决问题本身。这样一来,就得继续不顾一切的干到底。”而在10月11日基辅地方法院判决作出之后,又对她进行漏罪立案和指控毋宁恰恰印证了这一论断。
不攻自破的谎言
从以上种种来看,亚努科维奇可谓作茧自缚、咎由自取。然而,对他的指责或者对季莫申科的同情是否有失偏颇呢?毕竟季莫申科并非不具有刑法上之可责性。而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检视亚努科维奇上台后的政治举措——倘其路线的确是朝着民主与法治的轨道前进的,当然各种批评也就不攻自破;反之,则对亚努科维奇的谎言也就被曝露无遗了。那么,亚努科维奇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举措呢?
首先,巩固总统的权威。在亚努科维奇重掌大权不到一年的2010年10月1日,由他所任命的乌克兰宪法法院便宣告2004年12月8日乌克兰议会所通过的第222号宪法修正案无论从审议程序还是表决程序上看都是违宪无效的。该修正案是2004年“橙色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旨在扩大议会权力,削弱总统权力。根据这一修正案,乌克兰政体于2006年1月1日由总统-议会制过渡为议会-总统制:议会多数派负责组建内阁;除外长和国防部长由总统提名外,其他内阁成员人选由总理提名并由议会批准任命;议会拥有解散政府的权力。换言之,该判决意味着1996年宪法效力得以全面恢复,总统-议会制卷土重来。而这对亚努科维奇而言,则意味着他将获得与库奇马时代同样的对政府掌控的权力,有权提名总理并任命和解职内阁成员,而无须经过议会同意。
其次,加强对司法的控制。尽管早在上任伊始,亚努科维奇辄宣城要推进司法改革,保障司法独立、加强人权保障,恢复社会和公民对司法和执法制度的信任。并强调指出,“只有进行全面的司法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国家政权的民主性,建立一个强大、公正、民主的共和国。”然而,随着他将自己家乡地区的政治追随者安插到宪法法院和总检察院,外界对司法的独立性的质疑更是有增无减。而前述宪法法院的判决某种程度上也是司法不独立的一个表征。此外,分权与制衡本身是司法独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现体制之下,作为人民意志之代表的议会和内阁尚且不能与总统制衡,更何况既无刀剑也无钱袋的司法机关?而就季莫申科案而言,亚努科维奇的暗示——判决不是最终的,尚有挽回的余地——诚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倘司法真的独立、真能独立,试问何来总统回旋的余地?!
最后,打击异议分子。正如乌克兰基辅世界政策研究所所长阿廖娜·盖特曼丘克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的采访时所明确指出的,有很多迹象表明对季莫申科的案子是有政治动机的:“首先,在乌克兰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名前政府官员因为某项政治协议而被审判,尤其是因为签署了一份国际双边协议。……显然,季莫申科被当做了目标,她是亚努科维奇的眼中钉;……最后,一个政府的一大批官员面临非常可疑的腐败和滥用权力指控,这在现代欧洲历史上尚无先例。”
综上观之,亚努科维奇的政治用心可谓昭昭。
乌克兰的出路
或许可以说,季莫申科案之所以“一石而千层浪”,并不是因为她是否真的犯有政府所指控的各项罪名,毋宁是该案所反映的乌克兰政治现状以及未来的政治走向——即现总统亚努科维奇将把乌克兰带向何方。也正是后者才使得季莫申科的锒铛入狱具有了殉道者的英雄主义色彩,从而需要我们用一种更为深思熟虑的态度去细细品味。
申言之,季莫申科案所体现出的紧张关系至少在外观上表现为后发达国家所不得面对的一对矛盾——即民主和法治的矛盾。一方面,在多数后发达国家中,不仅民主尚未健全,法治更是如此;而另一方面,肩负着这些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精英阶层,尤其是中坚的部分,基于各该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或多或少都陷于经济或者政治的污泥之中难以自拔——以致身负多种需要等待“救赎”的罪恶。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清算,能幸免者当然也就微乎其微;故而,倘执政者用心险恶,这种形式上的合法清算毫无疑问也就成为整肃异己最为有力的工具。而其实质效果,尤其在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形下,不止在于令那些确有违法行为的政敌身陷囹圄,让异议者噤若寒蝉,更会断送民主与法治,进而为独裁与专制铺平道路。
然而,当然不是说,为了消除这种表面上的法治和民主的矛盾——就应该做到:只要是异议者就可以逍遥法外、为所欲为。——其实无论何人、无论其政见如何,只要敢于破坏民主和法治秩序,都不应该逍遥法外。问题只在于:有没有一整套公正和独立的司法制度;在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时是真的为了贯彻宪法和法律的所代表的人民意志,抑或是包藏祸心,以法律之名而行罪恶之实。 |